醫療數據的交換性(Interoperability)一直以來都是全世界醫療體系在努力提升的,像是HL7也是這持續不斷努力過程中的一部份,可以將醫療體系中的資訊分成三類,依據這三類也因此衍生出不同的標準,這三類分別是:
1. Data
2. Message
3. Document
這三類的關係其實是一層層往下的,這邊的Data,其實是在指醫學用語的統一,大家是怎麼形容一些疾病的,或是藥物等,當我們有了統一個醫學相關用語,這才會有彼此理解的可能,下面這個圖,很清楚地展示醫學用語的整合之重要性,這當中衍生出所謂的語法(Syntax)和語法(Semantic),兩個層面上的統一。
關於這類的努力,其實可以回朔到死亡證明,在過去時代,往往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去查找關於一個地區人們的死亡原因,直到大概1400年,義大利北部才開始推行所謂的死亡證明
在之後1629到1631年間在義大利北部的瘟疫大爆發,這些死亡證明資料開始被拿來用作分析資料,讓政府統計這些重大事件的數據。
到1661年的時候,英國的經濟學家(第一個開始做人口統計的研究者)John Graunt為了要記錄英國倫敦那時候嬰兒的死亡原因,試圖用比較細緻的方式來描述死亡
在1893年美國的統計學家Jacques Bertillon提出了在死亡分類上的方法Bertillon Classification,從身體系統的架構,貼近臨床上的導因來做分類。
直到1899年在丹麥,第一版的ICD(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編碼被提出,直到今日,已有ICD-11版本了,雖然目前在台灣或是美國,才剛開始推行使用ICD-10。在ICD-11的編碼,使用了所謂的Content Model,來加速從病例資料中自動分類編碼的目的。
下面可以看一下,不同版本間的ICD其編碼結構的差異:
也可以直接到WHO提供的ICD-10 Browser來一窺ICD-10編碼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