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共享決策SDM是最近台灣衛福部大力推動的,其精神旨在推動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照護,將病人及其家屬納為醫療團隊的一份子,協助病人考量到醫療外的需求,促進醫病、醫護之間的溝通,關鍵在使用互動性的工具作為協助。
臨床上醫護團隊與病人的互動大致都是循者一下的流程:疾病診斷、輔導面對病情,指引醫療決策、EBM呈現、建立個人/家庭需求、醫病團隊溝通、達成醫療決策,進行治療。而SDM便是奠基於這流程下,加強醫療團隊與病人共同互動的程度。
SDM的概念起源于1982年美國以病人為照護中心的福祉計畫,在1997年由Charles提出操作型定義,至少要有醫師和病人雙方共同參與,醫師提出各種不同處置之實證資料,病人則提出個人的喜好與價值觀,彼此交換資訊討論,共同達成最佳可行之治療選項。
而為了實踐醫病共享決策的目的,就必須建立在有更好的工具,以下是SDM工具所具有的特性:
1. 互動式
2. 圖形化說明
3. 結構化問題
4. 病人可自行使用
5. 總結病患問題
6. 自動更新EBM
7. 提供充足時間
當然不是所有的臨床場景都適合使用這類醫病共享決策,常見的臨床場景是具有重大醫療不確定性、尚無明確之實證醫療證據、高風險嚴重疾病、需長期服用的藥物、具有重大身心功能、形象改變或併發症的手術診斷與治療方式。
下面有一些不錯的國際案例,可以觀察他的介面設計以及如何改善問券乏味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