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閱讀:科學之路 The Ar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一)

會接觸到這本書,其實是搜尋到台大莊榮輝教授(目前已退休,轉任台科大)的網頁,算是從高中就開始看他準備的網頁資訊(研究生涯),從今日的觀點來看,依舊是非常棒的東西,還好台灣還有這些充滿熱情的教師,在努力散布學習的熱忱,話說回來,這本書是英國劍橋大學 病理學教授William Ian Beardmore Beveridge的書,寫於1950年,時至今日,依舊能帶給人許多的啟發,某些共通性的事物,總是不變的。

The lame in the path outstrip the swift who wander from it

Francis Bacon

不得不驚訝,原來經過快七十年的時光,人類如何努力獲得知識這件事,在觀念上依舊是如此相通。這本書的架構如下:

  • 準備工作
  • 實驗
  • 機遇
  • 假設
  • 想像力
  • 直覺
  • 推理
  • 觀察
  • 困難
  • 戰略與戰術
  • 科學家

在第一章準備工作裡面,提到科學工作者(對應到今日,可以廣泛稱知識工作者或許更為恰當,不一定只有科學家才必須如此),必須抱有終身學習的態度。

盡興書,不如無書

簡單來說,大量的閱讀,不必然代表能給予你做出新研究的能力,因為你閱讀的資料可能提供錯誤的想法,所以為了避免這個結果,大量閱讀必須放在擁有批判性思考的前提下,才對你的智識成長有幫助,否則反而會侷限住你對於問題的想法,在當時後的時代背景,閱讀完所有期刊論文已經是困難挑戰了(哇靠!七十年前就這樣了,那現在不就是整個很崩潰,可見資訊爆炸對於人類算是個古老的問題了),當時候的研究者,會把閱讀所花的時間根據精讀的程度來做分類,這部分也許之後分享約翰霍普金斯統計學家Jeffrey Leek的書How to be a modern scientist時,更近一步分享。

培養廣泛的興趣

這點緊扣著前面所說的,盡信書,不如無書,更近一步,作者提到很多重大科學的發現,往往不是由原本領域的人所提出,而是由outsider所提出的,因為outsider不會被既定的觀念和想法所限制,又能帶入其他領域的觀點,那如何培養這樣的觀點,那就是抱持者廣泛的興趣。

從問題出發

實際開始著手一個科學研究時,最好是從問題出發,比如做動物感染研究,那麼不要害怕去接觸農場的工人,往往會發現更有趣的題目,從問題出發的重點是在把收集的相關文獻,客觀地評估其對於這問題的貢獻和提出的想法,藉此找出還沒有回答的部分,再以此作為研究的方向。

與其學知識,不如學方法

這邊有提到,過去往往強調讀通教科書的重要性(這部分可能深植於華人教育),但作者強調多去學習一些方法學的東西,如統計學和數學,或許幫助更大,因為教科書的內容往往會刪去許多細節,以創造合理性,這部分除非直接閱讀出處的研究,否則很容易就會失去批判性,這部分讓我想到之前讀醫學院的時候,教授往往說你這時候讀的醫學知識,可能五年後就不適用了,如今真的是稍有體會到,學方法比學知識本身更重要。

閱讀巨人的過去

閱讀成功科學家的歷史多少能給自己一些觀點(也許有倖存者偏差存在),但實際上還是能給予一個人對於生涯選擇的想法,最後的重點便是跟隨者自己的興趣,如此來形塑一個人的特色。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