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 如何思考

這篇是分享閱讀Paul Graham十一月的文章How to Think For Yourself。沒聽過Paul Graham的人也可以趁機了解一下,他算是矽谷創業圈的老前輩,創辦的Y Combinator是目前很重要的一個美國新創孵育器。他本身會把自己的小散文貼在一個簡單的網站來分享,文字都相當的淺顯和易懂,看得出來是非常厲害的寫手。

這篇文章How to Think For Yourself,其實想表達的東西很簡單,如何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以及怎樣的特質能保持獨立思考的特性(Independent-mindedness),文中很簡單地提到三個重要的特點,且彼此可以互相加強:

  • 對於事實的吹毛球疵 fastidiousness about truth
  • 不易被說服該如何想 resistance to being told what to think
  • 好奇心 curiosity

保持獨立思考這件事,不是在唱高調,而是很多職業生存的基本要求。科學家,假如都跟同儕想一樣的事情,那麼不會有什麼新的產出; 投資家,假如都跟市場想的一模一樣,那麼能賺取的利潤會相當有限,甚至進一步對於創業家來說,你認為有趣的點子在當時大家也都認同的話,鐵定已經有公司創立了,最好是你的想法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不熟悉的,甚至覺得不太對,但你有自己獨到的看法,那麼就會有機會。

獨立思維(Indenpendent-mindedness)和從眾思維(Conventional-mindedness)

傳統的教育其實本質上是不鼓勵獨立思維的人,因為往往使用譬如分數來最為排序跟評判的工具,因此在傳統教育中,從小一路領先的人往往會自覺得是所謂具備獨立思維的人,但實際上往往相反,所以有從眾思維的人往往覺得自己是具有獨立思維的人,反之,具有獨立思維的人其實常常怕自己其實是具有從眾思維的,也因此種狀況在職場上會觀察到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這個效應是在描述所謂的“傻瓜認為自己是明智的,而聰明的人認為自己是個傻瓜”。

如何讓你自己具有獨立思維?

雖然作者認為獨立思維比較偏向於是天生的特質,但不代表是不能去加強的,比如不去注意當前主流的想法是什麼,雖然不去關注主流的想法和資訊會讓人感到痛苦的事情,再來則是結交具有獨立思維的人。當你察覺到一個環境讓你有重回到學生時代的感受,那麼有可能就是處在一個從眾思維的團體之中(不過,可能要看是怎樣的高中吧xd),可以盡量去接觸各式各樣的人,或是地方,甚至去旅行到一個不一樣的地方與當地人交流,都是一個不錯的方式,簡單一點的話,可以閱讀歷史,從中取得一些不同的觀點來看這世界。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