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閱讀:Being Online在線-數據改變商業本質,計算重塑經濟未來

 

愛迪生發明了夜生活

screenshot.png

這算是本老書,在2016年出版的,去年2017年底商業周刊重新發行了繁體版,稍微更訂了內容。作者是王堅,再加入阿里巴巴之前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杭州大學、浙江大學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主任,再加入阿里巴巴後從一開始擔任首席架構師到現在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

這本書在用一個非常寬廣且初心的方式去闡述這世界因為網路而造成的改變,其中在談“在線”這件事情對於人類的影響。

這邊有關於王堅的演講視頻在騰訊大學裡分享技術領導力的影片

2016年的氛圍大都在談論“大數據”,而此本書便是在這樣脈絡下撰寫的,現在閱讀起來完全不會讓人感受到“不受用”,對比當下在“人工智能”的氛圍,其實這本書談論的“在線”更加本質,的確是可以幫助自己以更高的角度來看當下所處的時代。書中寫道:

在線,需要以世紀這一時間單位來度量,來進化,來討論

從數字到在線的進化

有了網路之後,許多事情影響力都放大了,不論是生產連接器的公司、戰亂地區的極端事件影片之散播、地圖從傳統數據轉成在線地圖,到把研究論文放置到arxiv網站的數學家,維基百科對比於大英百科全書,“連接”這件事情在本質上跨大了單點的影響力,且賦予了新的意義。以前獲取5000萬用戶需要50-60年,而如今的時代一個服務要獲得一億用戶,可能只需要兩年的時間,一個人能用好雲計算公司的服務,哪怕只有一個人,也可以擁有10000人公司的計算能力。

從信息到數據的進化

數據比功能重要

在互聯網的時代,數據才能帶來不可替代的社會價值,用數據去解決一個今天已知的問題,那部匯市數據最大的價值,頂多只是眾多價值中的一部分,數據可以讓你看到你還不知道的問題,同時幫你解決這個問題。為何數據比功能還重要呢?王堅舉了三個例子:(仔細思考,會發現這邊可以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可以參W.Brian Arthur的書The Nature of Technology,如何去看待到科技)
1. 伽利略的望遠鏡:讓人們可以觀察地球以外的世界
2. 顯微鏡:讓世界可以開始理解微觀世界
3. 雷達:讓現代戰爭成為數據的戰爭

如何讓在線的數據成為可能,要先有成熟而令人信任的雲服務,此時所謂的大數據才能開始奠基,而在線的數據緊接者有另一個特點,來加速其擴大,便是利用開放與分享的特性,開放不是免費,開放的關鍵在於原則上大家處於平等的關係,分享的重點則在於資源不會那麼容易被獨佔,壟斷變得非常困難。這一章感覺是在埋阿里雲的理念,假如未來數據是最具價值的,而這些數據是以在綫方式存在,那麼阿里雲的存在,好比銀行在上個世紀的角色,所以阿里雲必須在這個點上努力爭取讓使用者對其的信任。

從計算機到計算的進化

事物之間的區別,有時候不是由它的物理型態決定,而是由他的服務形式決定

這章談的是將雲計算的普及會遭遇的障礙類比於電力系統普及的過程,以前沒有大型電網系統的時候,人們需要用發電機來支持自家的電力供應,當特斯拉用交流電的方式發展大型電力系統時,曾經造成人們的恐懼,如今電力之於人類,就像是服務一樣容易取得,而計算有一天也會脫離所謂的計算機,變成人們唾手可得的服務一樣。

這章最後談了一個關於電影院與空調兩個事物,相輔相成的例子來談雲計算普及後,將只是未來變革的其中一個化學反應,而另一個就是各行各業的應用場景。

兩樣東西的結合,可以產生化學反應從而誕生新的東西。雲計算就是化學反應的一部分。

“過去看電影,只能晚上看,因為天黑了才能看清影像;另外,看電影還得冬天看,如果是夏天,門一關,一堆人擠在電影院裡面,會熱壞的。

1925年,威利斯。開利(Willis Carrier)說服派拉蒙電影公司在紐約時代廣場新建的李沃立大劇院安裝空調系統,承諾能為其觀眾提供涼爽的空氣。劇院開張時非常成功,人們紛紛湧向劇院,空調變得和電影本身依樣享受空調就是在電影院裡面。五年內,全美300多家影院安裝了空調系統。”

App很好,Web更好

我感覺App裡面是長不出亞馬遜叢林的,但是互聯網上可以找出雅馬遜森林,Web上也可以

這章從APP系統談到Web世界,主要在談阿里自主研發的YunOS,其大概的開發始由,緊接者則是談論所謂線上和線下的融合,關於生活因為在線後邊界的改變。

推薦閱讀:

王坚博士,那个行走于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大顽童 | 二叉树视频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